我常常驻足在老街的转角,望着那扇米黄色的木门。门后是一个小小花园,杜老先生已经打理了整整四十年。四十年间,冬去春来,看遍这片天地间的勃勃生机。 初春时节,杜老会在清晨六点准时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门。他说,泥土的芬芳在此时最为浓郁。一簇簇嫩绿的芽儿从土里钻出来,像婴儿伸出的手指,轻轻地触摸着蓝天。修剪枝叶时,他总是特意留下几片未开花的花骨朵,是为了让施家婆婆能看到心爱的昙花绽放的那一刻。 淅淅沥沥的雨中,杜老依然会在花园里忙碌。一把油纸伞,一双沾满泥泞的布鞋,他选择与这些生灵共担风雨。雨水打湿了玫瑰,重瓣的轮廓在雨帘中若隐若现,像是一首温柔的水墨诗。"有些种子就得在雨里发芽,"他说,"它们的韧性是在泥泞里长出来的。" 入冬的第一场霜降时,杜老会培起厚厚的腐殖土。他知道月季是最娇贵的,稍有不慎便会被冻伤;而顽强如火龙果,即使枝干变得光秃,也依然挺立着等待春天。花园就像是时间的档案馆,收藏着四季的冷暖人生。 夜色降临,街边的灯光透过疏朗的花木织成一片光影。杜老蹲下身子,打开随身携带的记事本:"昨日雨后,君子兰新长出两片叶子。"笔尖沙沙作响,本子上已密密麻麻映着四十年来无声的守望。 午后总有几个老人聚在这里,像甘美的蜂蜜浸泡在孙子的校园趣事里。杜老常说,花园是他安静的栖居之所,每个生命都在劳作中得到安放。时序如常流逝,四季不紧不慢地轮回,这里却是固定不变的诗意栖居。 夜色中的温暖光晕将花园镀上一层金边,各式花草在月光下轻轻摆动着叶子,诉说着生生不息的故事。 四十年的守望与坚守 杜老先生用四十年光阴,谱写了一首质朴动人的生命赞歌。在花园这一隅天地间,他不仅照料着万千花草,更守护着岁月的温度与人情的温情。他用勤劳双手创造出一处充满诗意的栖息地,让我们明白:最美好的生活,莫过于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充满期待与关怀。